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内卷时代,我们更需要苏州园林

2022-09-07 20:12:10 531

摘要:生活在内卷时代,我愈发能体会林语堂的一句话:“中国人最崇高的个人理想,是成为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苏州网师园里的水塘倒影,虚实对称,很是特别。摄影/叶文龙苏州园林摄影/叶文龙苏州园林...

生活在内卷时代,我愈发能体会林语堂的一句话:“中国人最崇高的个人理想,是成为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苏州园林正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理想生活的真实画卷。


▲苏州网师园里的水塘倒影,虚实对称,很是特别。摄影/叶文龙


苏州园林的意境,绝非注重占地广,反而强调以小见大。它也不卖弄工艺技法,而注重传递精神价值。苏州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园林——便是享有“城市山林”美名的沧浪亭;另一座著名园林网师园,有纡回不尽之意,却占地只有八余亩。它们隐于闹市,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让心灵栖息。


“城市山林”沧浪亭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创建者是曾任大理评事等职的苏舜钦,他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触犯了当时朝中贵族官僚团体的利益,“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自号沧浪翁”。他被罢官以后,离开京城往南游历至苏州,被这片城市中的山林野趣所吸引,这里原是五代十国时期孙承佑留下的废园。他花了四万贯钱买下来构建园林,取名沧浪亭。


▲沧浪亭踞于丘岭顶上,对联上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摄影/李玉祥


沧浪亭所在的城南地区,在宋代并非繁华地段。南面有山峦丛林,北面门前则利用开阔的葑溪,借水成景,又阻隔了市井的喧嚣。苏舜钦在前院叠山理水,后院造亭台楼阁。前后之间以一条蜿蜒的游廊作为纽带,山水相宜,融入自然。


从复廊东首的观鱼处转进园内,长廊左右环抱,东边廊内有闲吟亭,西边有御碑亭与之遥相呼应。在廊内边走边看,便可体会到移步换景的趣味。从游廊东侧信步而行,但见园中隆然升起的土山——“真山林”。四周垒石护坡,野趣盎然。


▲逆光晨雾中,沧浪亭静静地矗立。周边大树参天,颇有苍翠峻峭之势。摄影/叶文龙


沿石径盘旋而上,著名的沧浪亭就踞于丘岭顶上。石亭古朴清雅,周边大树参天,颇有苍翠峻峭之势。站在此处,园外的葑溪、市肆,园内曲廊环绕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拾级往西坡而下,山石脚下顺势接连着一个小池塘。池边草罗丛生,栽种着矮竹、松针,夹着几株红豆,颇有“绿肥红瘦”之妙。从西侧的游廊内边走边看,那低洼的池水波平如镜,倒影着山景和天光,湖中的景色随步履灵动旋转,别有一番情趣。


与沿河而筑的复廊一样,园内游廊上的漏窗也都无一雷同。这些漏窗有的仅仅是一个窗洞,圆的、方的,或是扇形的、八角形的;有的在窗洞上装饰出各种通透的图案,内容多为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这些图案用瓦片、薄砖、木头、竹片等制作。沧浪亭全园共有漏窗108式,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


▲伍祖祠内的花窗,由里向外透露着诗意。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一首诗,那么花窗便是诗人的眼睛。摄影/李少白


游廊,是空间的阻隔,又成为空间的构成。园林因为有了廊和漏窗而增添了意境。从游廊西南端过步碕亭,便到了后院,这里是原本主人生活起居的区域。不过今日所见的沧浪亭与千年前北宋时期的面貌早已不同。在苏舜钦之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居住于此,元明两代改为佛庵。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重修,原本临水而建的沧浪亭被移到了园内的山顶。道光八年,后院增建了五百名贤祠,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增建了现在园内最大的主体建筑明道堂和瑶华境界。这些公共建筑的增设,大大改变了沧浪亭最初的面貌和功能。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时过境迁、几度沉浮,唯有苏舜钦和欧阳修二人合作的这幅对联读来依旧旷古潇洒。这座原本是私家花园的园林,从清代中期开始慢慢转变成了集讲学、雅集、看戏、听曲和游玩等诸多功能的公共园林。


▲苏州园林因游客甚多成为公园,失去了私家园林的趣味,在旅游淡季或者开闭门前游园体验颇佳。摄影/李玉祥


与欧美花园相比,沧浪亭等中国江南园林的趣旨完全不同。欧美庄园占地面积都很大,风格讲究规律性的排列和齐整的修剪,注重广袤的视野,极少在内部做许多区隔。而中国江南园林多占地面积小,擅长营造以小见大、虚实相间的意境。注重含蓄美,蕴含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沧浪亭正是让山水入怀,创造出诗意般的空间,让人慢慢体味层出不穷的意境。


“以小见大”网师园


离沧浪亭东面不远,在十全街上的阔家头巷内,网师园就坐落于此。走进巷子里,不见高墙大院,只是些寻常人家的小屋夹道。循着巷子走到深处,才见得到网师园朝南而开的大门。


▲静谧的网师园,是读书、思考、生活的好地方,一位外国友人正在此沉思。摄影/杨孝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是藏书家史正志的宅院。这位文人曾官居侍郎,被弹劾丢了官后退居苏州,造此园过起了隐逸生活。因为有藏书万卷,故取名“万卷堂”,并为花园取名“渔隐”。清代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买下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定名为网师园。宋宗元之后,此园又归太仓画家瞿远村所有,他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旧观。由于瞿远村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今天我们看到的网师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


网师园东部为宅,西面是园,是一座保留完整的宅园合一式私家园林。总面积虽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精巧幽深,布局清晰又富于变化。东面住宅共三进,坐北朝南,典型的中轴线布局。进大门过轿厅,有砖雕门楼和天井过渡到主厅万卷堂。万卷堂为硬山屋顶,两侧有高大的封火山墙,堂内正中间高悬文征明手书“万卷堂”匾额。围绕着中轴线,建筑立面讲究东西对称,序位分明,井井有条,象征着家族里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等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西面花园,渡过引静桥,来到花园中心的彩霞池畔,氛围一下子便疏朗开来。以池为中心,周边布置了许多建筑,有廊、轩、亭、阁,夹岸有叠石、曲桥和花木。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而又不觉拥塞。围着水池,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个小花园都雷同的景色。池西南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边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倒影与天光浮云交映于池面。西北端有三曲平桥通往看松读画轩,临轩而望,近处有古松、怪石和平桥,中景是碧波粼粼和亭廊倒影,远处是略显朦胧的山树小轩。


▲网师园古树倒影,水中的倒影也成了一幅画,大小树枝参差错落,诗意天成。摄影/Layma Yann Philippe


在月到风来亭边上有个小门洞,里头是著名的殿春簃小院。北首并排一大一小两间简朴的书房,但实中有虚,室内朝北设三扇大花窗,将屋后小天井里的芭蕉翠竹引入窗景。南部一个院落,一地鹅卵石拼出渔网图案的天井,四周栽种着翠竹、松针和芍药。西南角上隐藏着一泓“涵碧泉”,泉水与外面的彩霞池水脉相通。泉旁有冷泉亭,亭倚西墙而建,省却了西边的两根亭柱变为实墙,成为一座别致的半亭。1980年,以殿春簃为原型而建造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楼落户,使网师园名扬海外。


网师园有四个书房画室,从五峰书屋到集虚斋,再到看松读画轩和殿春簃,构成了宅与院之间建筑布局的纽带,勾勒出历代园主共有的文化气质。自史正志筑园伊始,历代主人从宋宗元、瞿远村、李鸿裔,到民国时期的张大千张善孖兄弟与叶恭绰,及至何亚农,都是诗人、书画大师、收藏家。而与他们来往的文人雅士,如文征明、郑板桥、俞樾、张辛稼、吴进贤等,也多特别欣赏网师园的清新隽永、不落俗套。


▲苏州图书馆内有个小园林,长长的走廊外,叠石成山,山上植木,一位女孩正在廊内读书。摄影/李玉祥


丰厚的人文底蕴也是所有苏州园林的共有特征。苏州的私家园林能绵延至今,即使被毁也有后人愿意修复重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它们历代主人的集体特征——文人雅士。苏州园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处不入画的特征,正是源自园林主人们不俗的文化熏陶,是适合清谈读书的美好环境。苏州园林没有显露出富贵气,而是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苏州园林里还有顾曲之处,即演出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的场所。昆曲大家俞振飞和他父亲粟庐老人曾与吴中曲友小演于网师园的灈缨水阁。如今,网师园每年春夏秋三季的夜晚都有戏曲演出对公众开放。在月到风来亭内赏月听曲,那弦音和歌声隔着彩霞池临水飘来,涤荡着历史的回响、文化的传承。


▲南石皮记上演的游园惊梦,戏与景完美融为一体。摄影/李玉祥


快慢之间,江南园林的传承


江南园林起源于晋,成熟于宋,至清代而鼎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着形态。从简朴的归园田居,到不拘一格的城市山林,再到委婉精致的宅院合一,园林风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迁。然而其真谛,始终贯穿着古人对于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文化人对琴棋书画的眷恋,融合了儒家游方之内的社会需求和道家游方之外的精神寄托。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小型化的家庭格局、高昂的房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太多太多因素,留住了古典园林继续发展的脚步。老祖宗留下的园林遗产变成了公共花园,面对曲桥上、亭榭内、水岸边的熙熙攘攘,古典园林意境还能展现多少?幸好,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反思,是不是该放慢脚步,注意环保,留一些资源给我们的后人。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慢生活的诸多益处,当然这份对“慢”的渴求,并非是要否定所有的“快”,而是一种把握平衡的智慧。


▲具备东方古典之美的苏州园林,让众多外国游客流连忘返。


江南园林也不会被时代淘汰,只不过因为时代的巨变,必将改换新的艺术形态而继续传承。园林发展到晚清的鼎盛时期,已经普遍注重生活的舒适性。近代列强的入侵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园林建筑开始引入玻璃窗、电灯、自来水和水泥工艺,清末民初建造的园林还出现了西式建筑元素和整栋的西式小洋楼。


在沧浪区西面临近护城河一带,是一片典型的清末民初民宅建筑群,巷子深处的桃园至今也已经历了百年风雨。园内古典园林的要素一样不少,而后院的二层住宅楼不再是中规中矩的中式建筑,门厅设在了转角处,上面是西式阳台和老虎天窗,外墙是水泥工艺的……这些西式元素的融入,成为早期中西合璧的园林特征。


▲沧浪区西面护城河一带的清末民初民宅,是早期中西合璧园林建筑的代表。摄影/李少白

普通人的造园梦

经历了连年战乱,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终于可以重建家园,修复被战火毁坏的苏州园林。普通百姓又哪有实力再造园林,然而2012年春天,我造访了一位79岁音乐老教师夏先生的家,却发现只要有对园林文化的热忱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依然可以圆园林之梦。


夏老师的家在沧浪区余天灯巷,这是他家祖上留下的宅院。经过了战乱和后来的集体分配,余下的也就只有几间房和一个小院子了。夏先生当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在50年代末回到苏州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院子地底下挖出了许多太湖石。原来这些石头曾是早年庭院里的假山,因为战乱而被倒塌的房屋掩埋在了地下。


意外地获得了这批“宝藏”的夏老师,喜不自胜,从小就在园林里玩耍长大的他,便在那个全国大跃进的疯狂年代里,用自己的双手慢慢打造他的小园林。没几年功夫,围着假山的水池凿出来了,太湖石堆出的“游龙戏凤”夹道对望。再过几年,水池旁搭起了葡萄架,院子最深处造了间半亭。再到后来,水池里添了喷泉,葡萄架的水泥柱也贴上了曾经流行的马赛克。院子里栽种了山茶、橘树、月季、荷花、桂花、葡萄和文竹。。。。。。


▲桃园,这是一座私家园林,园林的各种元素在此浓缩,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统一。摄影/李少白


夏先生给小院取名“庆云小筑”。在半亭的旁边有篆体的砖额。院子里总共有五六块刻字的砖额,都是夏老师自己写、自己刻、自己烧制、自己贴到墙上的。虽然写比不过书法家,刻也比不过篆刻家,烧得更没有砖瓦厂里的细腻光滑,但那是我们许多人都从未体会过的快乐生活。在那个思想单纯、物资匮乏的年代中,这位普通的音乐教师以他纯真的园林之梦营造出淡定的一生。


夏老师早已是余天灯巷里的名人,他家的邻居中曾有过一个比他小三十来岁,名叫叶放的男孩儿。叶放出生在私家园林,从小也潜移默化深受园林艺术的熏陶,现在已是名满江南的美术家。他将自己对园林的文化理念贯穿于创作中,造就了在艺术上和生活中都极具内涵和品格的个性特质。


▲园林内,祭春人在弹琵琶,娱神并自娱。摄影/李玉祥


2003年,叶放亲手策划耗时两年的园林——南石皮记,终于落成了。这是将他与四位友人一起购置的五套相连房屋的院子连成一体而形成的。在这个纵深有限的长方形院子里,他挖了水池,堆了假山,架了小桥,还造了亭子和戏台,仍然是以“诗情画意”为造园的主旨,却没有抄袭古典园林的手法。以典型的当代建筑形式营造园林,成就了他独特的自我风格。


夏老师造园的时代,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到了叶放造园的21世纪初,经济繁荣发达,全世界的商品材料都可以买到,但整个社会却普遍少了一份闲情逸趣。富贾商客也在盖着园林式房地产,叶放造园或多或少就是看不过去那些新造的园林。经典的苏州园林,我们若只是去效仿它,那只能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也就成了附庸风雅。


古葑溪水东流不尽,流经沧浪亭,流过网师园。延续着苏舜钦、史正志和几个世纪来文人雅士们孕育成熟的沧浪文化,又从夏老师、叶放,和诸多未提名的园林艺术家的创造和保护中得以延续传承。生活因庭园而更美,庭园因生活而动人。


▲白雪覆盖的网师园,湖面结了厚厚的冰,时间仿佛停止了,此时的园林别有一番韵味。摄影/张金才


- END -

撰文/陶钧 摄影/叶文龙 等

编辑/杨亚林 图编/周红蕾 审发/陈奕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